首页 > 道听途说 > 正文
旅新网2017-10-31评论:阅读:

24小时内连续两名中国人马布岛溺亡,你们把溺水看得太简单了!

这是两则令人悲伤的的消息,

它们都发生在马来西亚马布岛,

它们间隔的时间不超过24个小时。

10月27日上午11点50分,

26岁的中国游客Shen Dong,

未穿着救生衣在海里游泳时溺水,

在被送往仙本那医院时死亡。

10月28日下午3点一刻,

30岁的中国潜水员Yan Xin,

在Lobster Wall潜水时失踪,

找到后送往医院抢救无效而死亡,

初步诊断为意外溺水。

一个是游泳一个是潜水,

都因溺水而亡,

还不足以使我们所有人警惕吗?

  溺水和你想象的不一样!

  溺水并不像大多数人所想像的那样激烈、水花飞溅伴随着求救声。如果你在水上呆过,你就知道当一个人落水时该注意什么。溺水在绝大多数的时候都是寂静无声的,挥手、泼水和大声喊叫—这些在电视上演著给我们看的戏剧性场景,在现实生活中其实非常罕见。

  由Francesco A. Pia博士命名的本能溺水反应(Instinctive drowning response),是一般人在水中避免实际窒息或感受到可能窒息时的反应。溺水和你想像的溺水不一样,Pia博士在海巡的On Scene杂志上,描述了本能溺水反应的几项特点:

  除了少数情况外,从生理上来说,溺水者通常无法高声求援,这是因为呼吸系统是设计来呼吸的,而说话则是次要或是重复的功能。必须先能呼吸,然后才能发出声音。

  溺水者的嘴巴反覆下沉及浮出水面,而且停留在水面的期间不足以吸气、吐气和发出声音。当溺水者的嘴巴浮出水面时,一面吸吐气,却也一面快速往下沉。

  溺水者无法挥手求援。自然本能迫使他们的手臂向两侧伸展,然后从水面往下压,这个动作使溺水者在水中提高身体,才能把嘴巴移出水面来吸气。

  在整个本能溺水反应中,溺水者无法自主控制手臂移动。生理上来说,在水面上挣扎的溺水者无法自行脱离溺水状态,以及自主移动像是挥手求援、游向救援者、以及靠近救援辅具。

  在本能溺水反应理,自始至终身体都维持在水面附近,但没有踢水的迹象。除非由受过训练的救生员救出,这些溺水者只能在水面附近挣扎约20-60秒,然后便开始下沉。

  这不表示,一个高声求援并剧烈摆动双手的人没有碰上麻烦—他们正感受到水上窘迫 (aquatic distress)。 不是每次本能溺水反应前都会出现水上窘迫,持续时间也不长。但不同的是,这些溺水者还是可以设法让自己脱困,自行抓住救生索、救生圈等等。

溺水是这个样子....

当人落水时,留意以下溺水征兆:

头低在水里,嘴巴约在水面位置

头向后仰,嘴巴张开

眼神涣散空洞、无法聚焦

两眼紧闭

头髮飘散在额头或眼睛处

两脚在垂直方向没有动作

过度换气或不停喘气

试著往某方向游去,却没有移动

试著向后仰

像是在爬梯子,却几乎没有离开水中

  所以如果一个人在浮潜,而且看起来没事时,可别因此掉以轻心。有时,最常见的溺水征兆是:他们看起来不像是要溺水的样子,他们可能在踩水,一面眼睛看着甲板。要怎么确定呢?

  问他:「你还好吗?」如果他们有回答,那可能没事。但如果他们两眼空洞的望着你,你大概只有不到三十秒的时间过去把他救起。

来源:旅新网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tourfresh;合作及投稿请联系QQ:187004408

看看旅游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