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和旅游部今年部署开展了文化和旅游市场整治行动、A级旅游景区整改提质行动。近日文化和旅游部召开文化和旅游市场整治暨景区服务质量提升电视电话会议,通报“体检式”暗访评估等有关情况。市场整治行动期间,全国共检查经营单位52万余家,责令停业整顿715家,吊销许可证113家。在景区整改提质行动中,全国复核A级旅游景区5000多家,1186家景区受到处理,其中405家受到取消等级处理。
今年以来,各级各地旅游主管部门对景区的整治力度明显超过了往年。2018年,全国200多家A级旅游景区受到取消等级、降低等级、严重警告、警告等处理。而在今年,现在离年底还有一个多月,仅受到取消等级处理的景区就多达405家,堪称前所未有的“大整改”。
上述数据反映出整改的总成绩,其实个案整改也让人印象深刻。比如山西乔家大院今年被“摘牌”后,暂停运营10天进行整改,受到省、市、县三级政府高度重视,不仅过度商业化等长期问题得到整改,而且相关领导被约谈继而公开道歉。类似整治显然是公众希望看到的。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具有很强的出游意愿,也有较强的旅游消费能力。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人均出游达4次,国内旅游人数超过55亿人次,今年旅游人数只会更多。但部分景区服务质量与游客期待差距较大,甚至存在安全隐患。只有对景区特别是问题景区进行大整改,才能有效提升游客体验。
对景区进行大整改,有助于促进旅游业大发展。尽管旅游业各项数据每年都保持较快增长,但如果景区服务质量更高,可以说旅游人数、旅游收入、旅游对GDP综合贡献成绩单一定比现在更漂亮。景区是旅游业发展的核心,景区服务好,更多游客才愿意旅游消费。
从这个角度来说,今年全国复核A级旅游景区5000多家、1186家景区受到处理,如此大整改抓住了进一步发展旅游业的“牛鼻子”。只有通过大整改全面提升景区服务质量,才能对国内外游客更有吸引力。不过,景区大整改如何深入推进,又是一个新命题。
比如,大整改如何保持连续性值得思考。今年市场整治行动期间,全国共出动执法人员120余万人次,检查经营单位52万余家,立案调查8300余件,罚没款4100余万元……有关方面整治态度值得赞赏,但能否每年都保持这样的执法强度,对各地执法部门是一个严峻考验。
对于公众来说,当然希望年年都有大整改,但需要制度、机制、人力、物力提供支持。今年,是通过“体检式”暗访评估来治理,这种方式需要坚持。此外,提升景区服务质量能否与游客体验有机结合起来值得思考,若以游客体验作为治理标准,既省治理成本又体现游客至上。
大整改能否向深层次问题“动刀”?长期以来,对问题景区的整改虽然以问题为导向,但基本上以治标为主。比如对于景区过度商业化,整改主要是取缔商业区和广告,并没有触及问题核心。一些地方景区过度商业化的根源,主要在于旅游开发体制机制混乱,大整改的最终目的,应该是理顺旅游开发体制机制,激发旅游高质量发展的动力和活力。
所以,景区大整改之后还需要进行“深整治”,从监管体制到运营体制都需要深化改革。否则,大整治之后一些景区既有可能重犯老毛病,还有可能滋生新问题。这只会让监管部门陷入疲劳作战,也会让游客对景区服务质量提升缺乏信心。
景区如何进行“深整治”,既需要顶层设计和顶层推动,也需要各地政府部门和旅游景区积极探索锐意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