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3名游客在故宫内抽烟并发视频炫耀的事件在网上热传。对此,北京市卫生和计划生育监督所及中国控烟协会均表示,当事人行为违反了控烟条例规定,特别是在文物保护单位这类全面禁烟场所吸烟,必须要严肃查处、顶格查处。随后,北京警方迅速行动并发布通告称,已对涉事3人分别做出罚款200元的处罚,3人均表示认错悔过,并向公众真诚道歉。
在公共场所吸烟本就是不当行为,在故宫吸烟则不仅是违反控烟法规的问题了。正如有网友所言,600年的古建筑一旦发生火情,后果不堪设想。在巴黎圣母院惨遭大火时国人对故宫的担心和“喊话”言犹在耳,如今却出了这么一档子事儿。因此,在对当事人进行舆论谴责和相应惩罚外,故宫自身也要做好安全隐患排查工作,譬如在如此严格的安检条件下打火机是哪儿来的、为何不曾有工作人员制止吸烟行为等。
解决好上述问题后,还有些现象值得讨论。视频中,两名男子边抽烟边语气嚣张地问道:“谁敢在故宫抽烟啊?谁敢啊?”显然,他们是知道故宫禁止吸烟的规定而故意进行挑衅的,不是所谓的“拿无知当个性”,而是试图用“以武犯禁”的姿态来挑战底线,这就说明控烟在社会文化层面还有很多工作要做。当前,关于烟草危害个人健康以及加重社会医疗负担的研究很多,以城市为单位的公共场所全面禁烟条例也在逐渐铺开施行,看起来控烟已经成为全民共识,但烟草文化的内核并没有被撼动。吸烟曾经是一种社会身份的象征,包括影视剧也往往将烟民塑造为或优雅或硬汉的形象。在其危害广为人知后,烟草又逐渐演化为一种对抗主流社会和传统价值观的道具或一种权力的展示。对于在禁烟场所抽烟的人来说,固然有尼古丁成瘾因素的影响,但有的人是试图通过对抗社会秩序来获得自我存在的体验的。当然,消解这种文化意识并不容易,除从道德层面构建羞耻感外,对于明星和公众人物在公共场所吸烟零容忍并进行舆论谴责同样有引领风尚作用。
此外,在故宫吸烟的视频中我们没有看到涉事人员遭到工作人员制止,这也许是管理疏漏的原因,但周围人明显受到烟雾侵害却没有对他们进行劝阻,同样值得我们思考。在控烟条例颁布后,相关部门严格执法有目共睹,控烟工作同样卓有成效。4年来,北京公共场所违法吸烟现象的比率下降了85.8%,吸烟人群减少20万人,无烟环境不断改善。不过,数据同样显示,违法吸烟行为被投诉举报最多的地点是写字楼和餐厅,这些地方的人员相对固定,一方面因为有一个舆论小环境在起作用,另一方面也源于投诉后相关部门执法难度不高。但诸如车站、旅游景点等人员流动性大、大家都比较赶时间的地点,控烟法规落地仍旧困难,事实上成了控烟的薄弱环节。虽然其中存在文化方面的原因,譬如外出个人不愿意多管闲事,但是控烟的真正落实还应当调动普通人的行动支持,使其成为社会风气。回顾曾经发生的电梯劝阻吸烟案的判决,就是开了一个好头:二审法院认为,劝阻电梯吸烟合法正当,让正当行使劝阻吸烟权利者承担补偿责任,会挫伤公民依法维护社会公共利益的积极性,损害公共利益。换句话说,法治的作用还在于鼓励公民做善事、“一心为公”而不受到伤害。
中国是烟草消费大国,烟民数量世界第一,控烟工作任重道远,多角度治理,充分释放全社会控烟积极性,将会更有力度,也更有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