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新网2019-04-17评论:阅读:

巴黎圣母院大火的警钟为谁而鸣

世界名胜巴黎圣母院突发火灾。东方IC 图

  当地时间4月15日下午6时30分,世界名胜巴黎圣母院突发火灾。延续了14个小时的大火让这座有着近800年历史的古老建筑损坏严重,造成教堂极具标志性的箭形塔尖倒塌,长逾百米的木质屋架被大火吞噬,玫瑰窗和部分文物遭到损毁,滚滚浓烟遮蔽了塞纳河畔的天空。

  法国文豪雨果在名著《巴黎圣母院》中,塑造了卡西莫多这个外表丑陋、内心善良的敲钟人形象,成为近代世界文学史上的经典角色。在180多年后的这场大火中,卡西莫多至少部分地失去了他栖身的钟楼。倘若文豪复生,他笔下的卡西莫多一定在哭泣,面对熊熊大火,善良而勇敢的敲钟人或许会奋不顾身地冲进浓烟,在火光中撞响具有特殊意义的警钟。不过,警钟为谁而鸣?这或许是在钟声响起后会让卡西莫多感到困惑的问题。

  法国官方尚未对火灾起因给出详细解释,但检察部门已经初步排除了人为纵火的可能,而将其归结为偶然和意外因素所致。巴黎警方认为,火灾可能与巴黎圣母院正在实施的翻新工程有关。大火发生前,这座古老的建筑正在进行房顶修缮工作。法国国内有媒体猜测,大火疑似从屋顶上的脚手架开始燃烧,圣母院顶楼的电线短路则可能直接引发了火灾。

  此次突如其来的火灾正值法国的多事之秋。法国刚刚经历了旷日持久、延续22轮仍未平息的“黄马甲运动”,国内陷入了严重的分裂和动荡之中。近几个月中,巴黎圣母院也曾作为“黄马甲运动”的聚集地之一反复出现在媒体和网络图片中。这种背景下的火灾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法国的国内局势。古人常把火灾等异象视作上天对国家治理失策的一种警示,这当然毫无科学依据。但某些灾祸往往发生于国家混乱之际,或许也并非完全因为巧合。近年来,巴黎圣母院因为空气污染和酸雨受到了严重侵蚀和损害,需要至少1亿欧元的修缮费用。由于各种危机缠身、财政上捉襟见肘,法国政府直到去年才拨出4000万欧元进行修缮。政府在各种危机面前无暇顾及文物保护问题——毕竟这个议题在国家议事日程中看上去不是那么紧迫,或许在一定程度上制造了隐患。

  作为建筑史上的经典、法国首都的地标、雨果名著中的重要文化符号和最知名的世界文化遗产之一,巴黎圣母院的大火堪称人类文明的一次灾难。150多年前,了解到圆明园惨遭焚毁之后,雨果曾超越狭隘的民族主义立场,充满悲愤地对殖民者的强盗行径进行了控诉。那场大火是人类文明史上更大的一场灾难,也是特定年代殖民者制造的“人祸”。所幸一个多世纪过去后,世界在向前演化中不少领域还是出现了明显进步,保护世界文化遗产已经成为文明世界的重要共识和自觉行动。联合国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了文明世界的共同图腾,而诸如极端组织伊斯兰国破坏文明遗迹的罪行,则会受到全世界的共同声讨。

  就在八个月前,巴西国家博物馆在火灾中毁于一旦,除了少数陨石类藏品幸存,92.5%文物被焚毁,大量世界级的珍贵文物永远消失了。造成巴西国家博物馆惨遭灭馆之灾的直接原因,是建筑内礼堂的空调在安装过程中没有遵守厂商要求,深层根源则可以追溯到长期的资金短缺、基础设施老化、管理松懈等世界文物保护中带有普遍性的问题。事实上,在文化遗产遭遇的灾祸中,很少有绝对的“意外事故”和“天灾”,即便是有,国家的文物保护力度、管理者的危机应对能力也都需要在其中接受检验。此次巴黎圣母院大火及其付出的惨痛代价,无疑为世界文物保护工作再次敲响了警钟。

  经过持续不懈的扑救,巴黎圣母院的主体建筑框架得以保存,多数文物得以免遭焚毁。最终的损失清单看起来比大火肆虐时人们根据火势预估的情况要稍好。但与人们可以庆祝自身的劫后余生不同,面对文化遗产经历的劫难,世人只能在警钟中警醒,在惊醒后反思。因为这种损失往往是永久性的、不可挽回的。

  就像雨果《巴黎圣母院》中的句子:“熄灭了火之后,灰也是冷的。”

来源:北京青年报    作者:卜永光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tourfresh;合作及投稿请联系QQ:187004408

看看旅游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