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新网2014-07-17评论:阅读:

海外游学不能沦为“到此一游”

  继续完善不合格“游学”的惩戒机制,在“不得”之后附加违规行为的成本清单。

  每年暑假,往往是海外游学的旺季。日前,教育部在其官网发布《中小学学生赴境外研学旅行活动指南(试行)》,强调境外研学旅行要“安全出行”、“寓学于游”,并规范了带队教师人数、教学内容占比、协议规定事项、行前培训等具体内容。

  读书是间接经验,实践是直接经验,两者同等重要。因此,中国自古有言,“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强调读书与实践不能脱节,要知行合一,不能让知识与生活成了两张皮。有人说,孔子周游列国治学精神就是现代的游学始源。从这个意义上说,游学也是一种体验式教育。用新东方创始人俞敏洪的话说——游学,对于当今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青少年来说,可以看作是对“远方的呼唤”的第一声回应。

  这些年,海外游学愈演愈热,离不开两个背景:一是家庭教育支出比重不断上升。此前有媒体调查显示,在义务教育阶段,我国城市家庭教育支出平均占家庭养育子女费用总额的76.1%,占家庭经济总收入的30.1%。也就是说,一个普通城市家庭的三成收入花在了子女教育上。二是起跑线焦虑使得家长在游学等项目选择上更趋于从众消费。譬如近日,手机腾讯网发起的“暑假游学心态调查”发现,近三成受访者之所以送孩子出国游学,仅仅是因为“孩子的同学都去,自己的孩子不去没面子”。结果就是游学市场供需两旺——统计数据显示,中国式海外游学从2005年逐渐兴起发展至今,每年市场增长率高达40%-50%。美国媒体曾报道,2013年夏天抵达洛杉矶的中国游学团学生达15万人。这些数据,足以佐证游学市场的火爆程度。

  不过,游学热的背后,是民怨沸反的“游学乱”。从市场层面来看,推出一款优秀的出境游学产品,至少应该能带领学生在学习的基础上,深入当地社区和普通民众生活,花时间同吃同住,感受风土人情,领略异域文化,而不只是吃喝游玩的惊鸿一瞥。然而,近年来,对海外游学“只游不学”“走马观花”等指责不绝于耳。不少参加过海外游学的学生甚至直接称其为“挂羊头卖狗肉”,“只是在学校里随便转转、拍拍照,大部分时间不是逛景点,就是购物。”最典型的是2013年的韩亚空难,捎带着揭开了相关学校“游学传统”背后的真相:收费29300元,中介层层转包。复杂的市场主体、高价暴利、产品良莠不齐、安全隐患多多……在这样的背景下,少数海外游学出现“孩子坐地板、老师逛商场”之诡异,也就不足为奇了。

  教育部出台“指南”,剑指之处基本也多是海外游学领域常年存在的顽疾。事实上,这也是继2012年教育部、外交部、公安部和国家旅游局联合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对中小学出国参加夏(冬)令营等有关活动管理的通知》后,教育部首次以正式文件的形式对日益火爆的海外游学市场加以规范。

  不过,教育部门的“指南”毕竟不是药到病除的“灵丹”,而游学乱象的背后,显然又不仅是教育主体的行为失范。换言之,即便管好学校与学生、乃至管好家长,也未必能肃清游学市场的诸多潜规则。于此而言,恐怕还得仰仗两个层面的联动作为:一是工商等行政部门及时清理门户,将“黑中介”等清理出局;二是继续完善惩戒机制,在“不得”之后附加违规行为的成本清单。此外,不妨效仿《第三批中国虚假大学警示榜(2014年)》,激活市场自律的力量,以完善的信用体系规范海外游学市场,别让海外游学沦为“到此一游”。 (邓海建 作者系媒体评论员)

  《中国教育报》2014年7月17日第2版

来源:中国教育报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tourfresh;合作及投稿请联系QQ:187004408

看看旅游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