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新网2019-10-28评论:阅读:

摄影师自费给博物馆拍照47万张:希望能吸引更多人进馆看看

  ▲ 清 黄炳作 石湾窑黑猫,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藏;黄炳(约1815年-1894年),广东石湾人,是清代中后期石湾窑名家,擅塑鸭、猫、猴等,他所塑的猫,老鼠见而避之。他在陶塑动物上创造了“胎毛法”和搓珠、镶眼、点睛等技法,细致入微,独具特色。

  博物馆,是我们了解一座城市、一段历史最好的窗口。

  有些博物馆身价不凡,历史悠久,收藏了不少大师名作;有些博物馆着眼未来,比起古旧的老物件,他们更偏爱那些充满想象力的展品;有些博物馆画风清奇,既能驾驭重口味和小清新,也能打通二次元和三次元。

  而不同的博物馆除却展品之外,还有一道很耐人寻味的风景。那就是很多处于爱好一趟一趟跑去博物馆,免费为博物馆“做宣传”的摄影师们。

  在他们的镜头下,各色的文物展品穿过历史的烟尘,一个个精彩纷呈地“活”了起来,有的甚至活成了表情包。

  那么,穿梭在各大博物馆的摄影师为什么能让远古文物活起来,又为什么甘愿自费只为了拍照呢?

  在他们的照片里,文物“活”成表情包了

  ▲ 唐 彩釉陶骑马男俑,上海博物馆藏。

  ▲ 灌木楼藏珍-何澄及子女捐赠展,三色,苏州博物馆。

  上面的3张照片,无论是猫、人像,还是三色的碗,不需要任何知识背景,你也会觉得这东西挺好看的,或者挺好玩的。

  ▲ 文物表情包

  这些图片都出自博物馆摄影师动脉影之手,他说:“希望更多人因为我的照片,走进博物馆,看看中国文化的宝贵财富”。

  ▲ 清 芙蓉石蟠螭耳盖炉,南京博物院馆藏。

  ▲ 南宋 半月形玉梳,南京市博物馆藏。

  上面两张照片,都是南京博物馆馆藏作品,摄影师的演绎使得它们从博物馆中“活”了起来。一位工作人员说,这两件本来是常规的展品,自从照片出来之后,很多人都被它们“吸粉”拿着手机到博物馆里去找同款,大家纷纷想去看“卖家秀”的实物长什么样子。

  ▲ 商 兽面纹觯,山西青铜博物馆藏;绿锈之间的金色部分是青铜器的原色(铜的金色),这样保存大量器物原色的铜器相对少见。看见瞬间脑补了一个被邪恶力量缠身但仍旧一身正气的老者的故事...

  ▲ 唐 开元二十四年(公元736年) 螺钿花鸟纹平脱镜;2001年西安理工大学新校区唐李倕墓出土,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藏。

  为什么有人拍的照片就是不一样?!

  有人说,看到这些文物摄影,就好像有人代替自己走出了房屋,把视线从忙碌的生活转移到了古代的肃穆。怎么自己拍,自己逛博物馆,就像逛了个假的??

  “中国古代的器物,它的美是没有死角的,走马观花之外的角度,我觉得还要从更多其他角度去欣赏它。”

  文物都是一样的文物,也不是有什么打开玻璃罩的特权,而是要有一种能从不同角度发现文物之美的能力。半蹲、蹲着,甚至趴着、躺着,这些都是摄影师们的观看角度。

  ▲ 清 掐丝珐琅玻璃座灯,沈阳故宫博物院藏。

  ▲ 清 同治 石青色缎绣云蝠团鹤纹领襟边,故宫博物院藏。

  ▲ 明 万历 五彩龙凤纹盘,故宫博物院藏。

  想象力的释放,也让文物带给摄影师更多丰富的感受,这点也是很多文物摄影区别于宣传照的原因。文物在这些发现美的镜头中,都释出了独特的气质,或妖艳或温婉,或外放或内敛,美得各有性格。

  ▲ 汉 博山炉,大同市博物馆藏。

  比如这张汉代的博山炉,炉头的造型是一座云雾缭绕的仙山,摄影师就只着重刻画它的上半部分,借助展厅的灯光,使这座博山炉置身满天星斗之下,颇有“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缈间”之感。

  “这张照片发表之后,还有很多网友在照片下面留言,有的甚至作诗、作词,每一首都很有意境。有这样的沟通和交流,我挺开心的。”

  这些照片给人沁人心脾的感觉,其中文物的线条是摄影师着重体现的地方,但最能给人直观感受的还是画面整体的色彩。

  中国的色谱之美,都藏在照片里。

  ▲ 清 乾隆 粉彩过枝桃蝠纹盘,故宫博物院藏 。

  ▲ 唐 三彩公鸡,广东省博物馆藏。

  ▲ 清康熙 景德镇窑五彩落花流水图碗,上海博物馆藏。

  ▲ 唐 玻璃茶盏及玻璃茶托;1987年陕西扶风法门寺地宫出土,法门寺博物馆藏。我国目前出土的最早的玻璃茶具,而且是我国自己的玻璃技术,整体呈黄绿色,非常好看了。

  ▲ 元 龙泉窑青釉盘,大韩民国国立中央博物馆藏;新安沉船出水,这艘元代商船是由宁波出海驶向日本的,应是遇到风暴而在韩国海域沉没。这件盘子采取了元代龙泉窑喜欢的露胎贴花技巧,盘心一朵呈红褐色的无釉花朵,看起来像非常好吃的抹茶夹心饼干......

  ▲ 辽 金链竹节式白玉盒,辽宁省博物馆藏;辽宁省阜新市红帽子乡辽塔地宫出土,白玉雕刻成竹节形,上有盖,两侧金质铰链,下穿两颗蓝色玻璃珠,出土时盒内盛放舍利子。造型看起来有点像个小机器人......

  ▲ 清 凤鸟金簪,首都博物馆藏。

  ▲ 明 水晶,湖北省钟祥市博物馆藏;钟祥市九里郢靖王墓出土。

  ▲ 明 水晶山子,湖北省钟祥市博物馆藏。

  ▲ 清 雍正 灰蓝釉出筋橄榄尊,北京颐和园管理处藏 。

  ▲ 明成化 青花花卉纹盘,上海博物馆藏。

  ▲ 清 康熙 景德镇窑月白釉苹果尊;纽约大都会博物馆铭牌标注的英文就是“moonlight glaze”,直译就是“月光釉”。“月白”即“月下白”,指白色在月色下呈现的颜色:一种白中泛着淡青蓝色的颜色。是一个酷炫又温柔,准确又浪漫的颜色表达。

  ▲ 北宋 汝窑青釉弦文尊,故宫博物院藏;是天青色。

  ▲ 清 翠玉凤耳盖瓶翠绿色的瓶身雕纹细节,上海震旦博物馆藏。

  ▲ 元 钧窑蓝釉碗,中国国家博物馆藏;口沿至碗心的流釉自深蓝变为浅蓝,宛如装下了一个流动的星云。

  ▲ 蓝色玻璃瓶(北魏),大同市博物馆收藏。

  ▲ 北魏 玻璃玛瑙项链,大同市博物馆藏;2001年大同御东恒安街北魏墓出土,蓝的是玻璃,红的是玛瑙。

  ▲ 清 康熙 郎窑红瓶,大都会博物馆藏;郎窑指的是清康熙年间江西巡抚郎廷极在景德镇所督造的瓷器,以郎窑红最为著名。郎窑红以铜为着色剂,釉水在烧制过程中会缓慢向下流淌,因此口沿处多为白色,并渐渐加深至宝石红。由于釉色晶莹鲜红,尤似牛血初凝,因此也被称为牛血红,展牌介绍为”ox-blood glaze“。

  ▲ 南宋 剔红双螭纹圆盘,上海博物馆藏 。

  ▲ 金 绞釉玉壶春,太原山西博物院藏; 山西省朔州市曹沙会村出土,这种流水般的纹饰系将釉料中调入白、褐两色着色料,利用不同着色料互不相融的特点,略加搅动后施于坯胎上再入窑烧成,非常美的一件玉壶春,颜色很像牛奶里倒入巧克力刚开始搅拌的那种状态了...

  艺术品到底应该咋看啊?!

  面对艺术品,很多大众会觉得自己看不懂、导览也不完全听得懂怎么办?

  看懂的恰恰在于“看”。

  很多摄影师也并无特别的门路,他们一开始都是像普通游客那样打卡镇馆之宝,但通过日积月累的观看,慢慢走近展品,和文物对话,寻找自己的喜好,也就有了千人千色作品的呈现。

  这并不是说,去博物馆之前需要做多少充足的资料准备,而是要花时间在看和感受上。

  ▲北齐 弟子立像,中国国家博物馆展出,邺城考古所存; 2012年河北邯郸临漳县邺城遗址出土。不同于大多佛像可能有必须要走的固定程式,这尊弟子像有着很世俗很自由的表达,衣着和动作都很放松。

  ▲ 特别精彩的是五官,过分圆弧形的眉毛让人能够看到他的乐观豁达,他的与世无争,看到他性格中豁达的部分;而坚挺的鼻梁和紧抿的嘴巴却又能看到他内心的坚持,能看到他性格中所坚持的信仰。寥寥几条线就把修行人的性格刻画完成得非常精彩,甚至都让人忘却了不太和谐的头身比,中国古代艺术从来不在意“形”,一直追求“意”的表达,这尊立像就是典型。

  我们也无需对自己苛求,看展品和交朋友是有异曲同工之妙的。

  要看很多,然后你才知道什么是好的;要看眼缘,才知道什么是自己喜欢的;不要着急,领悟需要时间。享受当下,就可以了。

  ▲ 唐 彩绘拱手女立俑;1956年陕西省西安市高楼村出土,陕西历史博物馆藏,橙衫翠裙,红唇青丝,还有淡淡腮红.... 有点可爱。

  ▲ 汉代巴蜀地区的陶俑总是洋溢着幸福的微笑,能够深深地打动观者的心,展品来自成都市博物馆、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

  ▲ 唐 药师如来坐像,陕西省宝鸡市麟游县博物馆藏;麟游县九成宫镇太平寺遗址出土。

  有人曾经问过,博物馆对于大众的意义是什么?

  在我看来,博物馆对于大众最重要的意义,不是要束之高阁,成为所谓的“阳春白雪”。反而是想把传统之美和古代的文化,传达给更多的人,让普普通通的老百姓感受我们传统文化的风骨和精神。

  ▲ 辽 水月观音木雕像,纳尔逊阿特金斯博物馆藏;当动脉影站在通透的展厅里,尽头是这一座心心念念许久的水月观音雕像时,那一刻感觉世界都安静了。

  ▲ 北宋 赵佶 瑞鹤图(局部),辽宁省博物馆藏。

  不同观者眼中有不同的没,有人爱好小众博物,而有的人则更爱从故宫博物院这种“大馆”中体验器物之美,但毋庸置疑的是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 清雍正 景德镇窑斗彩蟠桃提梁壶(局部),上海博物馆藏。

  ▲ 辽 三彩罗汉像,美国堪萨斯城纳尔逊阿特金森博物馆藏;这尊辽代的罗汉像来自河北易县的八佛洼,是我国流失海外文物中的明星之一。八佛洼这批罗汉塑像塑造水平极高,以极为写实的表情面容、高度精准的身体结构动作、非常逼真的肌肤衣服质感而闻名。

  ▲ 明 三彩阎王判官像( an assistant to the Judge of Hell ),大英博物馆藏。

  看展、逛博物馆从来都没有特定的方式,可以观、可以玩,带眼、带脑、带手,无一不可, 只要你带回的是富有个人美学考虑和鉴赏的收获就足够了。

  用这样的思路想一想,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有那么多人愿意自费给博物馆拍照了。他们,都是在用自己的方式畅玩博物馆啊。

来源:广东共青团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tourfresh;合作及投稿请联系QQ:187004408

看看旅游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