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新网2019-11-06评论:阅读:

研学旅行,这个“风口”还能持续多久?

  毫无疑问,研学是个超级大风口。不过,热闹的背后,很多从业者也在疑虑:

  对农庄而言,这个风口还能刮多久?现在投资进去还晚不晚?研学市场的未来将会走向何方?今天我们就简单聊聊这些话题。

  (注:本文讨论的研学,泛指农庄里的研学旅行、社会实践、劳动教育、泛营地教育等内容)研学虽好,但解决不了农庄的根本问题

  如今,研学几乎成为农庄的标配。更有不少农庄,干脆把研学当做自己的“主业”,当做解决农庄淡季客流和一产销售问题的全部、甚至唯一希望。

  但实际运营中,虽然研学有政策和市场的双驱动,甚至部分城市的社会实践是政府买单,但研学仍非包治百病的大力丸。

  1、研学也有明显的淡旺季。淡季里学校也极不愿意出来,旺季受限于流量峰值,农庄承载量的天花板明显。

  2、为了做好泛研学,很多农庄都投入大量的硬件和人力。投入和收入之间,有一个入园人数的平衡点,一旦流量不达标,园区就是亏损的。

  3、政府采购的中小学社会实践,排除各种或明或暗的成本,落到农庄手里的利润相当有限。很多项目只能拿到30元甚至更低。所以现在不少农庄宁可只做幼儿园春秋游,而不愿意做政府采购的中小学社会实践。

  4、研学是个超低频的市场。一般一个机构来过一两次之后,如果课程跟不上,他们两年之内很难再来。这样客户关系成本就很高。

  5、团客和散客之间很难兼顾。把重心放到研学的团客上,内容打造围绕着研学来,很大程度上意味着失去散客市场。失去散客市场,也意味着农庄会丢掉“乡村会客厅”的属性,乃至失去整个未来。

  所以,研学虽然很好,但它只是农庄的在空间和时间上的一个补充。尤其对于大型农庄而言,把研学当成“主业”,可谓饮鸩止渴。

  农庄是花,研学是果,农庄做不好,研学也做不好

  现在很多农庄从一开始,就把研学当成自己的“主业”。甚至内容打造全部按照“研学”的要求来规划。

  于是就出现了我们常见的现象:很多农庄的研学内容大同小异,挖红薯花生、非洲鼓、磨豆浆、树叶拼画、撕名牌游戏……

  在任何领域,同质化一旦出现,紧接着的就是“价格战”。当农庄都拿着相差无几的方案找到幼儿园和中小学,校长只好从容地“比比价格”。

  那么问题来了,农庄的研学内容为什么会同质化?

  庄主群体不会创新、不懂教育?其实这只是表象。更核心的原因是,农庄本身没有特色。

  假如农庄有独特的一产IP,比如A农庄火龙果、B农庄无花果、C农庄甘蔗、D农庄养蜜蜂,然后围绕着这些一产特色来打造主题课程,那么研学内容还会同质化吗?

  我们大多数农庄,美其名曰“综合型”农庄,实际上就是“特色不够、数量来凑”。生怕一旦做了某个主题,就把自己的客源局限了,其他不喜欢这个主题的游客就会望而却步。

  实际上,消费细分已经成为大趋势,专注某个细分领域,的确会“拒绝”另外的游客。但是如果“大而全”,什么都想做,结果就是什么都做不“透”,最后哪个群体也都不会来。

  所以,研学的同质化,其实是农庄同质化的一个缩影。换言之,想要把研学做出特色,首先是把农庄做出特色。

  研学是果,农庄才是花,没有好的花,就结不出好的果子。切不可本末倒置。

  这两类农庄,将是研学的最大赢家

  很多人关心,研学有没有未来?现在大规模投资,会不会太晚?

  这个问题不难回答。研学之于中国教育而言,是个划时代的工程。所以这个行业不存在风口,因为这个风会一直刮下去。就像互联网兴起一样,它不是一阵风,而是融入了整个社会生活之中。

  实际上,作为从业者,我们更多应该关注的,是在这个方兴未艾的领域,究竟谁才能笑到最后?

  从教育的本质,以及国外的趋势看,我们认为有两类项目将成为赢家:

  一种是有独特IP的项目。具体到农庄,就是一产特色鲜明的项目。原因有两个:

  首先是,一产特色鲜明的项目,延伸出来的研学内容才能具有不可复制的特色。在未来竞争血腥的研学市场,特色鲜明的差异化,才是生存的唯一筹码。

  对于农庄而言,自然生态和劳动教育才是角逐研学市场的最大“本钱”。而一产场景,就是自然生态和劳动教育最好的课堂。至于如何上课,只是技术环节而已。

  其次,随着竞争加剧,非特色研学市场的利润会越来越薄。对一般农庄而言,研学很可能彻底成为引流工具,盈利核心要靠研学流量带来的一产转化。

  更甚至,会有越来越多的农庄,会主动把研学的费用压缩到成本线,然后靠一产转化来盈利。所以,未来没有特色一产可转化的项目,就会面临降维打击。

  另一种成为赢家的类型,将会是“类自然学校”的项目。

  这一类农庄,虽然一产上优势不明显,但凭借对自然教育体系的深入钻研,不断优化迭代课程体系,能够最大化利用和放大自然场景的价值,为孩子们提供一个身心健康成长的户外课堂。

  比如南阳归零文化村,虽然面积不足80亩,一产特色也不够,但幼儿园老师出身的王智慧老师,很好滴把西方教育模式与东方农耕文化相融合,打造了“慧耕”主题的自然教育课程体系,受到家长、学校、同行的一致好评。

  所以总结来看,未来不管是一产主题鲜明的农庄,还是将自然教育做深入的“类自然学校”农庄,都大概率会成为研学这个风口的最后赢家。

  相反,现在多数为了“研学市场”而做研学,既没有特色的一产主题能够延伸,又没有课程开发能力和师资的农庄,只要风口稍微降速,就会立刻感受到冬天的哆嗦。

  还必须要指出的是,如果没有一产特色,自己又不具备研发能力,想通过购买课程把研学做好,同样不现实。就像一个国家,不可能靠购买武器成为军事超级强国。

  当然,研学发展的模式,会根据地域的差异而节奏不同。对县域市场而言,游乐设施依然具有相当大的吸引力。但对于一二线城市,自然时尚的户外空间,就显得更为重要。

  但总归而言,任何市场的成熟,都会让资源向头部聚集。短暂的红利期过后,整个市场一定会向“特色化”和“专业化”演进,相当部分被淘汰出局是必然结果。

  所以想要成为研学的赢家,要么你把一产做足特色,要么你有自然教育的专业优势。否则,你跟教育局长关系再好都没用,他们也在自己建基地呢!

来源:尖椒农旅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tourfresh;合作及投稿请联系QQ:187004408

看看旅游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