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遗产保护性开发 新兴旅游模式受欢迎
“这些东西虽然老旧一些,但它们代表的是一个时代,感觉很厚重。”在吉林市一家银行工作的职员吴婷说,她带着孩子一起来到吉林市丰满水电站厂区游览。而在她周围,众多游人跟着讲解员,津津有味地感受着老工业基地的变迁。
随着暑期旅游旺季的临近,到我国首批工业旅游示范点、中国“水电之母”——吉林市丰满发电厂参观的游客逐渐增多起来。该厂将拦江大坝、丰满水电博物馆等自然景观、人文景观与工业旅游有机结合在一起,为游客们打造了一套水电工业旅游大餐。
“工业遗产保护关键在于利用。”吉林省文物局局长金旭东表示,引导工业遗产有序适度地开发利用,不仅使保护和开发利用相辅相成,还能发挥工业遗产资源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作为最新一批国家文物保护单位,吉林省大泉源酒业将厂内建设酒文化博物馆,用来展示“清代宝泉涌酒坊”中遗存的古井、古发酵窖池、木制酒海等文化遗存,并免费对游客开放。通过打造工业旅游,酒厂不仅借此宣传了自己的企业文化,并从中进一步提升了公司市值。
不仅在吉林,北京798艺术区、上海江南造船公司利用老厂区装焊车间建设的博览馆等景点也成为了游人热衷的目的地。年纪大的人可以来这里怀旧计划经济时代的场景,年轻人也可感受到过去,铭记历史。
工业旅游刚起步 仍有潜力待开发
近年来,中国工业旅游渐渐起步发展,如首钢集团、张裕葡萄酒、青岛啤酒[-0.13% 资金 研报]等企业的工业旅游项目在国内有颇高的知名度,但业内人士认为,与中国数量众多的工业遗址来说,工业旅游项目还是相对偏少。
“祖先留下了这么多宝,我们就要把它保护好,留给子孙。但文物保护和开发不是不可协调的,我们应该从中找到平衡点,将二者结合起来。”金旭东认为,单纯保护而不加利用开发,就泯灭了工业遗产的价值,难以取得良好效果。
东北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教授丁四保表示,工业旅游和传统旅游相比,不仅是观光休闲,而且还能够满足游客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工业旅游并不只是意味着老旧厂区、机器设备等硬件设施的陈设,与之相匹配的旧时代文化更是吸引游客的重要资源。”丁四保表示,旅游者不仅能够体验到一种新的旅游模式,而且还能通过旅游加深对城市的了解,增强对企业的感性认识,这是传统旅游模式无法给予的。
“厂区就是社区、市区,学校、医院等配套设施一应俱全,这种管理模式在许多工业城市的工矿企业中虽然已被淘汰,但其人文价值仍有巨大开发潜力”,丁四保认为工业旅游对类似“软价值”的关注值得推广,“既有历史知识的灌输,又可体会现代的变迁。”
保护与开发博弈间 法律制度建设更关键
工业旅游方兴未艾,不少人开始担忧,工业遗产会随着过度开发而遭到人为破坏。中国考古学会会员、吉林大学边疆考古中心客座教授傅佳欣研究文化遗产保护多年,在他看来,当许多有价值的工业旅游遗产面对开发巨额利润的诱惑时,很难继续被有效保护。
“多头管理,各司其职”成为许多专家对于工业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所应遵循的共识。“文物部门在职能及管辖范围上具有较大局限性。”傅佳欣建议,可以将类似遗产项目的归属、推广、管理、使用等权限明确,采用文物属地管理模式,由所在地地方政府进行统筹,进行科学合理开发保护。
专家们认为,工业遗产法规的健全和完善,是有效保护和利用工业遗产的制度基础和首要条件,尤其是在工业旅游渐渐兴起的今天,遗产保护与利用工作尤其需要法律的保护和制约,各级地方政府和主管部门应对此制定更完善、科学、严密的规章制度、政策法规。
“这是整体性的工程,需要各行业专家进行全方位论证,头脑发热绝不可取。”丁四保说。